国际电工委员会日前正式发布由我国牵头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标准(IEC63310《互联家庭环境下使用的主动辅助生活机器人性能准则》)。该项标准依据老年人生理和行为特点,为各类养老机器人的产品设计、制造、测试和认证等提供基准,将引领全球养老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消费水平提高,养老机器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致力于打造“机器人之城”的南京,不少企业已经瞄准这一细分领域,前瞻布局展开技术研发攻关,力争下好这步“先手棋”。 看场景—— 助行康复机器人,让下肢功能障碍患者无碍出行 不久前,南京康尼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尼智能)的适配团队来到苏州市吴中区临湖镇,为86岁翁老先生量身打造一套无障碍出行方案。 原来,翁老先生两年前因脑梗导致下肢功能减弱,日常需依靠四点式单拐行走,但居住地附近台阶遍布,这些障碍让他遇到行动难题,外出更成了奢望。 “通过入户调研和不间断地线上沟通,我们锁定了翁老先生的核心需求,适配了Kmini—B多功能舒适型电动轮椅,并量身定制了适配方案,破局‘台阶迷宫’。”康尼智能适配团队成员介绍。 现场搭建坡道系统、教学轮椅越障技巧……在适配团队现场指导下,翁老先生独立完成从入户到餐厅的全动线测试。“终于能自己到院子里晒太阳了!”翁老先生笑着对团队成员说。 康尼智能研发的助行康复机器人为下肢功能障碍的人群带来福音,成功入选工信部机器人应用优秀场景名单。其中,产品适配服务是一大亮点,无论是座椅尺寸、颜色款式,还是功能配置,都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让每一位使用者都能享受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群体在感知、体力和认知等方面,将不同程度地出现功能衰减甚至失能。养老机器人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负担,还可支持老年人有尊严地独立居家高质量生活。 在4月15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大会上,亿嘉和凭借在具身智能领域的快速布局荣获2025年度人形机器人场景开拓奖。 亿嘉和董事、副总经理(轮值CEO)郝俊华介绍,公司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将全面聚焦于高端康养与家居场景。其中,在高端医疗康养领域,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能够提供陪伴、健康监测、个性化健康建议等服务,同时具备跌倒检测与紧急呼救功能,全方位保障老年人的安全与健康。而在家居场景中,机器人则能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如老人与儿童的看护、家务管理等,有效减轻家庭负担,提升生活质量。 看市场—— 蕴含巨大发展潜力,宁企纷纷“下场”竞逐 “面对日本社会老龄化加剧与劳动力短缺的挑战,我们与亿嘉和的合作成功在日本多个项目中实现了高效交付,亿嘉和的科技水平不仅提升了机器人性能,更以其强大的定制化能力,精准满足了日本市场的需求。”在2025上海国际清洁技术与设备博览会期间,亿嘉和日本重要合作伙伴MMInternationalInc.总经理桥本修一分享说。 “它能在车间当‘工人’进行装配,更能在康养护理、居家清洁、老人陪伴等领域大展身手,未来几年有望进入家庭。”上海交通大学机器人所博士、正在集萃智造负责人形机器人项目研发的骆研认为。 与产线上的“机器工人”不同的是,立足家居的养老机器人还需要一副“好看的皮囊”,也容易被人接受、实现人机自然交互。 目前,集萃智造也正在这一领域发力攻关。“我们正在人形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及超逼真仿生人脸、人手等领域展开研发突破,并将推出国内首款高动态超逼真人形双足机器人。”骆研透露。 亿嘉和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搭载了业界顶尖的“智能小脑控制器”和“仿生触感皮肤”的技术,“智能小脑控制器的动态平衡算法可让机器人在斜坡、碎石等复杂地形中保持稳定。”郝俊华介绍。 而仿生触感皮肤技术则通过多模态传感阵列实现毫米级压力感知,让机器人具备更强的与人交互能力,如准确识别与老人握手的握力强度,自适应调整搀扶力度能够轻柔搀扶老人,甚至能通过衣物材质判断清洁方式等。 目前,人形机器人发展进入新的突破窗口期,进入了产品化产业化阶段,而家居康养这一万亿级市场无疑是前瞻布局的“着力点”。 记者了解到,亿嘉和通过与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联合创立的深圳麟动具身科技有限公司,全面发力具身智能新赛道,持续优化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的运动控制与交互能力,目标是在2027年前将养老场景服务成本降低60%。 抢占“新赛道”,技术研发是关键。亿嘉和依托长三角地区的传感器、柔性电子产业集群,进一步压缩核心零部件成本,研发中心与当地高校合作开发的AI视觉算法,进一步提升了障碍物识别准确率。 “亿嘉和正将技术积累向康养、家居、医疗场景延伸,其中,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正通过脑机接口技术探索肢体康复训练应用,为养老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郝俊华透露。